用「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」來形容Sennheiser HD800這款最新旗艦耳機,真是再恰當也不過。距離Sennheiser上一款旗艦HD650問世,已經整整七年之久,這七年間,Sennheiser始終未再推出更上層樓的新款旗艦耳機,而是致力將HD650的關鍵技術推廣到中低價位的產品之中,藉以拓展市場普及度。就身為全球四大耳機大廠之一的Sennheiser來說,這樣的市場經營策略是正確的,但對於苦等Sennheiser新一代旗艦的死忠玩家而言,卻是漫長而遙遠的等待。尤其當去年AKG推出K702旗艦耳機,Grado則在前年推出了GS1000「前」旗艦耳機,今年年初又推出PS1000「新」旗艦耳機,ULTRASONE推出了ED8,AUDIO TECHNICA 也推出ATH-W5000旗艦黑檀木殼耳機與專屬AT-HA5000耳擴的組合,DENON更以後來居上之姿,短時間內訊速發表AH-D5000、AH-D7000兩款前後代木殼旗艦耳機,許多Sennheiser的死忠支持者不禁要問「Sennheiser的旗艦耳機呢?」
一出手,就是重拳
今年(2009)年初的美國CES大展, Sennheiser總算發表這款HD800最新旗艦耳機(去年則是展出頂級無線耳機MX-W1),頓時讓所有參觀者為之瘋狂。更讓人驚艷的是,HD800的外型,竟然一點都不像傳統Sennheiser給人那種德國血統冷靜理性、沉著穩重的印象,而是改採酷似SONY MDR-SA5000科技感、未來感十足的銀色塑鋼外殼,摩登前衛的設計形象,讓人眼睛為之一亮。此時此刻,我們總算恍然大悟,Sennheiser這七年來可不是只顧著以中低價位產品拓展市場普及度而已,而是暗暗地「磨刀七年,只求一劍」,要「一出手,就是重拳」,讓其他競爭品牌一擊必殺。
以一擊必殺形容,或許有點誇張,但Sennheiser這一拳,無論從外型質感、聲音表現、定價策略,確實是驚天動地的重拳。首先,先說價格,上一代旗艦HD650的定價約莫台幣2萬元上下,HD800一口氣將定價飆升到5萬5千,足足漲了1倍多!雖然這只是Sony Qualia 010當年定價的一半,與ULTRASONE最新旗艦ED8旗鼓相當,但與AKG等其他廠牌的旗艦耳機相比,預算上還是高出許多,如此大膽的定價策略確實讓人咋舌。
儘管說HD800的定價讓很多玩家的口袋一擊必殺,但若您對HD800由內而外的設計精髓徹底了解,也就能體認到身價如此高「貴」的HD800,絕對貴的有理,貴的值得。
業界最大口徑環形振膜
根據原廠提供的書面與影片資料,HD800不像前旗艦HD650承襲HD600、HD580一脈相承,代代進化而來,HD800可是一款不折不扣,由內而外,由單體到箱體,全部重新打造,且是經過精密的儀器測試,純手工打造的高科技耳機。
HD800採動圈式單體,開放式設計,其振膜口徑達56mm,堪稱當今最大口徑的動圈式耳機。然而,大口徑單體雖然得利於先天的物理優勢,能夠獲得極佳的音場包圍感與低頻表現能力,低音可下潛達6Hz,但在大音壓、大動態時,大面積振膜表面不規則扭曲所造成的盆分裂失真,與暫態反應不一致等負面效應也將隨之而來。為此,Sennheiser乃以特殊環形振膜結構,並在振膜表面壓製特殊紋路加以克服,並改善磁力驅動性。驅動這只大口徑振膜的音圈,厚度僅42微米,內含三層共98圈的線圈,磁鐵間隙僅0.6mm,結構十分精密,使得HD 800全音域表現更為清晰細膩,失真特性也可達到總諧波失真低於0.02%的超高水準,音響性能極佳。
每個小細節都吹毛求疵
看似龐大的HD 800,實際拿在手上卻出乎意料的輕,原廠標稱重量只有330公克,這般羽量級的重量,佩戴起來自然毫無負擔。而其承重結構也相當考究-頭帶為三層式微調結構,可有效分散耳機施予頭部、耳部的壓力。特殊纖維製成,透氣度極佳的耳罩,配戴起來更是舒適無比,即使長時間聆聽,也不會造成任何壓力感或不適感。
開放式設計的耳機,音場本來就比封閉式耳機來得寬敞且自然,Sennheiser旗艦耳機一貫採開放式設計,用意也就在此。HD800為了進一步提升HD800的音場表現能力,使音像結像能從「大腦」,拉到額頭前方,甚至更遠,更立體的位置,乃將大口徑振膜以小角度的前傾方式發聲,使外耳殼可以接受來自更多方向與時間差的遠近聲音資訊,對於聽者還原錄音音場,建立立體音樂舞台更有幫助。
Sennheiser HD 800耳機線採可換線設計,讓對音質有所挑剔的玩家日後有升級的空間。話雖如此,原廠所附的耳機線可說誠意十足,乃是兩聲道左右分離,共四股鍍銀無氧銅芯製成的導線,接頭處均採鍍金處理,傳導良率更高。光是以原廠廠線聆聽,在配合適當的耳擴就能夠獲得頂級音響般的音質。
大變身且大變聲
將阻抗值降低以爭取對於後級的友善程度,幾乎是當今各大品牌旗艦耳機共同的設計思維,惟獨Sennheiser仍舊堅持製作高阻抗耳機,目的是為了避免前端訊源的底噪影響,以維持乾淨無染的音質。這款HD800標稱阻抗與HD650一樣同為300歐姆,但振膜口徑更大,對許多耳擴的功率輸出,暫態控制與失真特性等表現能力可真是一大考驗。事實上,自從今年年中HD800正式於北美市場量售,到8月份台灣開始販售,國內外玩家無不前仆後繼地尋找到底哪款耳擴最能與HD800搭配出相得益彰的聲音表現,時至今日,各方意見仍是莫衷一是,如何馴服HD800,成為近期全球耳機迷間熱烈討論的話題。
暫時先不管耳擴搭配,我認為HD800對於Sennheiser來說,不只是外觀作了革命性的大變身,就連聲音走向也徹底「大變聲」了。如果您聽過HD580、HD600、HD650這三代Sennheiser的前旗艦耳機,這三款耳機的共同特色就是聲底特別厚實,音場特別寬闊,音質純淨溫醇,音色則略為灰暗,低音量感與控制力,與音像結像力則是隨著版本演進而逐步改善。
倘若帶著HD580、HD600、HD650的印象去聽HD800,不難發現HD800的音色、輝度相對明亮開朗許多,高音延伸、空氣感,全頻段銜接的平滑度,解析度,平衡感更是連跳好幾級。但其低頻在多數耳擴的驅動下,儘管質感、解析、Q度完全勝過HD650,卻始終有「猶抱琵琶半遮面」的嬌羞感,量感與下潛不及HD650,聲底也不那般厚實醍醐,整體音色走向徹底擺脫HD580、HD600、HD650以來的既定印象,反而更趨近Sony Qualia 010、MDR-SA5000兩耳機,尤其是強調高解析、寬頻寬的音響性,理性中卻帶著清亮的音色,以及線條、輪廓刻畫極為清晰的結像能力。
聲音走向之外,HD800音場定位、結像、分離度儘管比HD650更清楚明確,深度遠比HD650還深邃,但寬度明顯縮窄一半,形成類橢圓形的音場,完全不像是過往以音場寬度無限開揚的Sennheiser應有的作風。
歸納來說,從音色到音場,從外型到聲音,HD800與HD650可說是風格180度大轉變的作品,不僅對Sennheiser自己是種大膽的嘗試,同時也考驗著死忠Sennheiser迷的支持度。
耳擴搭配是一大挑戰
既然HD800在多數耳擴的驅動下,聲底都不再有傳統Sennheiser耳機的厚實聲底,有沒有可能找到一款耳擴將HD800大口徑振膜該有的低頻潛力完全逼迫出來呢?若是按照這樣的想法為HD800找尋耳擴,勢必得找一款聲底特厚實,低頻特豐滿的耳擴來互補。根據國外耳機網站對於HD800所作的假人頭儀測結果,HD800雖然標稱平均阻抗為300歐姆,但在100Hz處的阻抗峰值高達700~800歐姆,為了有效驅動HD800特殊的阻抗曲線,搭配管機似乎是最佳選擇,於是國內外幾款管機都紛紛被玩家給點名了。根據我先後試聽幾款管機耳擴如Eddie Current Zana Deux、EarMax Pro搭配HD800的效果,低頻量感確實推得出來,聲底厚實,但往往卻有顧此失彼的缺憾-尤其是低頻段的解析與控制力明顯與中高頻段產生脫節,全音域的平衡感於是產生變形。此外,多數管機常見的內調失真,經常致使這支訊源敏感度猶如高級鑑聽耳機系統的HD800,在詮釋大場面、大編制交響樂時,收放不夠果決,台風相對紊亂,聲線交代不清,背景分離度更沒有幾部設計優良的晶體耳擴(例如Grace Design m902)來得優異。
如果不勉強將HD800的清透聲底硬擠成HD650的厚實聲底,這個搭配方向似乎顯得更容易選擇耳擴,同時也較能呼應Sennheiser設計DH800所希冀的風格轉變,並合乎HD800本身的聲音性格。在這樣的搭配思維之下,我陸續換了多部晶體耳擴,分別有Grace Design m902、Graham Slee Solo、Audio Alchemy's HPA v1.0、Audio Technica AT-HA5000(訊源為Cambridge Azur 840C,訊號線與電源線則全部採用Telos白金系列旗艦線材)。結果,各款耳擴搭配HD800,聲音表現各有千秋,例如Grace Design m902推HD800的透明度、分離度接近滿分,音場縱深、定位、層次相當漂亮,大可描繪出深具3D音場的臨場感。其音色中性偏暖,音質細膩斯文,聽感輕鬆無壓,也是優點之一。但推力明顯不足,大動態時容易氣虛有被壓縮感,可真讓人感到遺憾。
搭配HD650官方指定耳擴Graham Slee Solo,HD800也能獲得無暇的音質純度,音色也無太多渲染。相對地,情緒變化不多,表情相對冷靜成為這個搭配不利之處。所幸全頻段暫態反應速度敏銳,收放節奏特快,使得樂曲行進情緒自然增添激動雀躍的歡愉感。除此之外,Solo對於舞台比例未作拓展的動作,甚至有讓音場寬度更為集中的趨勢,至於音場定位、結像表現倒是中規中矩。整體來說, Solo雖然能將HD800應有的實力發揮出來,但卻未能將HD800潛力完全逼出。只能說,Solo是所有我試聽過的耳擴中,相對可靠,全面均衡的搭配。
Audio Alchemy's HPA v1.0的搭配,聲底闢美HD650的醇厚,音色溫暖迷人,聽起人聲演唱,豐腴有肉,高音華美豐潤,越聽越有搭配Zana Deux管機時的韻味。這組搭配的音樂性最好,聲音走向更是完全契合老Sennheiser迷的耳朵。同時,其音場縱深大氣恢弘,使得HD800原本較窄的音場,也能與HD650並駕齊趨。然而,論反應速度,暫態控制力,微動態、微細節的處理,坦白說稍嫌不夠細膩,推力也明顯不足,諸多缺點,隨著HD800 Run in越久,越容易發現這組耳擴的不足。
鐵三角AT-HA5000加持
挑戰百萬音響音質
最後,我搭配了Audio Technica AT-HA5000這款鐵三角專為旗艦耳機ATH-W5000定製的旗艦耳擴。關於AT-HA5000的性能,關主編曾於本刊330期作了詳盡的報導。這部AT-HA5000不僅各項失真特性、雜訊的儀測數據堪稱本刊歷來測試過的耳擴之最,更重要的是它的功率輸出性能,在32歐姆下阻抗下,每聲道能輸出1.2W的功率,換算過來,在300歐姆負載下,至少也有130mW以上的輸出功率,可說是我這次為HD800選搭的耳擴陣容中,功率最大,也是性能最好的一部。
這套組合,乍聽之下,雖然沒有厚實聲底與豐滿低頻,但藉由恰如其分的量感,精緻細膩的解析質感,輕鬆靈活的下潛延伸,反應敏銳的暫態速度,扎實凝聚、彈性特Q等優點,反而更能將HD800全頻段的平衡感發揮到淋漓盡致,而不會出現「有了低頻,沒了平衡」顧此失彼的缺陷。
當低頻不會出現喧賓奪主,搶鋒頭,壞了全頻平衡的缺點出現時,聽感上,反而更可襯托出清麗悠揚的清甜高頻。在AT-HA5000的推動下,HD800不僅解析質感已臻極緻,聲線細膩順滑到綿延到雲端,更難能可貴的是儘管高頻音色如此明亮,量感豐,密度高,卻一點也不吵、不燥、不煩,久聽也不會感到厭倦,是相當耐聽的高音。
除了音色、音域表現之外,HD800與AT-HA5000的搭配,音場寬度雖不像Grace Design m902那樣寬敞,但就景深、層次、定位、透明度、包圍感而論,竟可達到「耳機消失」的現場感。豐富的空間堂音,聚焦結實的成像,一覽無遺的分離度,更一舉創造出我在其他系統上前所未聞的實境感。這種過往要在調校的非常成熟的頂級音響系統才能聽到的音場,用來聆聽幾張現場錄音的爵士唱片、古典樂章,輕易就能感受到酒吧中,演奏廳內熱絡騷動的溫度與氣氛。更棒的是,無論再大的動態,再大的編製,再大的音量聆聽,HD800始終維持超水準的音場、解析與質感,內調失真等特性超水準的AT-HA5000固然功不可沒,HD800單體性能之優異更是居中關鍵。
當代經典,極品之作
整體來說,AT-HA5000與HD800的搭配,音質透徹無比,音色純淨無染,還帶有一絲絲靜電耳機般飄逸夢幻的氣味,卻沒有靜電耳機般過度美化,實體感不足的缺陷。整體聲音風格強調自然與寫真,音色純正鮮美,透明無暇,傲人的頻寬與驚人的解析度,能將樂器泛音結構與細微的枝節末梢忠實呈現。整體聽感舒暢無壓,不管聽多久都不會感到疲乏,是全部搭配耳擴之中,效果最像調整成熟的百萬音響,不僅擁有極高的訊源鑑別能力,音樂性更是無懈可擊,讓人不自覺浸淫在充滿律動感與活生感的音樂世界。
雖然,試用過那麼多耳擴,個人最滿意的是與AT-HA5000的搭配,但我認為世界上一定還有更能完美驅動Sennheiser HD800的耳擴,只是礙於時間有限,借用耳擴的前置工作時間不足,因此,無法再取得更多耳擴來試用。儘管如此,不可否認,HD800是一款先天資質出眾,後天潛力無窮,值得玩家花心思好好經營它,栽培它,成就它的頂級耳機。這款當今電動式耳機的極品之作,絕對是追求Hi-End美聲的玩家,此生必定要收藏的當代經典。
Sennheiser HD 800耳墊為細緻的纖維織品,內襯還有Sennheiser浮突的商標字樣,佩戴感極為舒服。
Sennheiser以特殊環形振膜結構,並在振膜表面壓製特殊紋路克服大口徑震膜盆分裂失真,並改善磁力驅動性。驅動這只大口徑振膜的音圈,厚度僅42微米,內含三層共98圈的線圈,磁鐵間隙僅0.6mm,結構十分精密。
留言列表